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
先讓我來舉個例子,
是否常在商店看到一件商品要價25元而第二件只要6折,這樣的折價標語呢?
是否想過為什麼商家要這樣呈現?
為何不直接呈現第二件15元就好?
其實這和用戶大腦有關,當消費者看到實際價格15元時,我們的大腦會直接接收到一個數字的認知。
但如果今天看到的是一個折扣,我們的大腦就必須去做計算才能算出最終價格。
為何會這樣?因為我們的大腦是身體中最消耗能量的部分,如果長期運用大腦會造成我們快速消耗能量,反而對生存不利,所以我們先天性會選擇低消耗的選擇。
同理,當我們在設計界面時,必須要思考人的大腦負荷量。如果我們所設計的介面含有太多資訊,用戶的大腦就必須去釐清每一個資訊的細節,大大增加按下一步摩擦力。如果這情況發生在購買流程,那用戶可能會因為太麻煩而按下取消,大大影響轉換率。
那怎麼樣的編排對用戶是好的?
最好的狀況就是在一個介面用戶只需要處理一件事情就好,譬如網購的結帳介面中,我們需要標示購物細節,運送地址及付費方式。
如果一次把所有東西展示出來,反而需處理太多資訊,造成用戶反感。
所以通常網購廠商會把這步驟各自分成三個步驟執行。
身為設計師,我們其實是在設計人。
必須要時刻注意人的習慣,才有機會設計出好的設計😉